蠶絲蛋白怎麼來?

家蠶在蛹化過程前會吐絲成球繭形狀,作為蛹化時期保護自己的外殼,
該球繭就是蠶絲蛋白的主要來源,傳統的蠶絲提取方式多用水煮抽絲,萃取的品質跟純度也不一定。

台灣早期小學生所飼養的品種是來自日本的「姬蠶」全身白色的蠶寶寶,近年來蠶絲蛋白的運用廣泛,台灣培育出強壯好養、發育快的新品種「黑旋風」,日本飼養場也研發出人工飼料,讓蠶寶寶蛹化時的蠶繭更好。在工業化生產前,紡織業完全依賴如蠶絲、羊毛、棉、麻之類的天然纖維,由於人口增加,天然纖維供不應求,科學家開始設法模仿天然纖維,發展出紡絲技術與人造纖維,第一個仿造的就是蠶寶寶吐絲的方式,而研發出耐隆(nlon)纖維的發明。主要蠶繭生產為中國、印度、巴西、泰國、越南、日本、南北韓等,蠶絲屬於天然動物蛋白質纖維,是天然纖維中唯一的長纖維,一個蠶繭可以繅出800~15000公尺長的蠶絲,大約是奧運運動場2~4圈


過去蠶絲主要作為高級紡織原料,如今也應用範圍在食品、醫藥、精細化工、生物科技諸多領域,像手術後的縫合線、塗料、化妝品美妝保養等生技產業。